福鼎白茶的興起不過近十年,如果懷著鈎沈之心或追憶之情來翻看福鼎白茶,便會發現她的曆史竟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現在讓我們沿著歲月的痕迹,來翻閱白茶的曆史。
4000多年前白茶源起
關于白茶的曆史究竟起于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爲白茶始于神農嘗百草時期。上古時代尚無制茶法,人們運用的自然晾青的茶葉“萎凋”工序,就是一種古老的制草藥方法。由此可見,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來看應該是白茶,或者說這是中國茶葉史上“古代白茶”的誕生史。
湖南農業大學的楊文輝教授認爲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綠茶誕生還要早2000多年。理由是先人用采摘的茶葉最初作藥用,由于茶樹萌發新芽有季節性,爲了隨時都能喝到茶葉,便將采集的幼嫩茶葉曬幹收藏起來,幹曬的方法屬于白茶制法的範疇,這是茶葉加工的開端。因此,楊文輝教授認爲白茶應始于神農嘗百草時期。
史書中曾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嘗百草遇毒時,正是從茶樹上摘下鮮葉咀嚼而解毒,從而認識了茶的藥用價值。從此之後,人們開始采摘茶樹上的鮮葉,自然晾幹收藏。茶學界專家陳椽教授同樣認爲“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
據央視報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經創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呂氏家族墓的發掘中,發現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葉,更讓大家驚奇的是,這些千年以前的茶葉還是茶葉中少之又少的極品白茶。
太姥娘娘與白茶的千年傳說
福鼎有這樣一個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有一位藍姑在此居住,以種藍爲業,爲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她常用將所種的白茶作爲治麻疹的良藥,救活了無數小兒。人們感恩戴德,把她奉爲神明,稱其爲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爲太母山。
到漢武帝時,派遣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爲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並正式改名爲太姥山。古白茶的誕生與福鼎民間流傳的太姥娘娘之藍姑傳說不謀而合。
典籍中的白茶歲月
盡管福鼎有著悠久的産茶曆史,但是史書文字記載相對較少,以至于很少人了解白茶的曆史悠久。
有學者認爲,白茶的起源至少在唐朝之前。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七之事》曾引用《永嘉圖經》的一句話:“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陳椽教授在《茶業通史》中指出永嘉縣南三百裏是福建的福鼎(唐爲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産地。可見唐代長溪縣(閩東)已有“白茶”品種。
明代田藝蘅所著的《煮泉小品》中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爲次,生曬者爲上,亦近自然,且斷火氣耳……生曬茶淪于瓯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爲可愛。”其中“生曬者爲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這也表明白茶的品質接近自然,品質良好。這是有關白茶生産與品質的較早曆史記載。
後來,明代聞龍在《茶箋》(1630年)進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爲佳,亦未之試耳”。這種“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當今白茶制法的特點,即將“取芽”、“生曬”、不炒不揉融爲一體。
明清時期,太姥山茶的聲名更盛。
明代謝肇淛《太姥山志》裏多處提到太姥山産茶。
明代陸應陽在《廣輿記》中寫道:“福甯州太姥山出名茶。”
民國卓劍舟著《太姥山全志》時就已考證出:“今呼白毫。香色俱絕,而猶以鴻雪洞産者爲最。驚性寒涼,功同犀角,爲麻疹聖藥。運售國外,價與金埒。”太姥山一片瓦寺(鴻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白茶,每年架梯到鴻雪洞頂采摘野生茶樹的芽,晾曬成茶後待客,成品如白毫銀針。
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當地田野調查,普遍的觀點認爲福鼎是中國白茶的原産地,其生産白茶的曆史悠久,茶史遺存豐富,一些古籍記載和論述無不彰顯著福鼎白茶的悠久曆史文化積澱和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福鼎茶葉的演繹文化曆史,正是中國茶葉發展史的縮影。因此,品飲白茶,是個緬懷祖先勤勞智慧、體驗悠悠古典情懷的過程。
声明:内容来自网名OR作者"评茶师"所写,版权归原网名OR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投搞点击